歡迎您,來到5號網!

5號網首頁|手機版

養(yǎng)生美容親子-為健康美麗播種!

當前位置:首頁 > 養(yǎng)生 > 食療

蘋果和海鮮能一起吃嗎?蘋果和海鮮一起吃會怎么樣

時間:2016-09-06 10:36:16 編輯:5號網-hzq 3928

一個是水果一個是海鮮,大家都知道海鮮和很多食物相克,很多人想問蘋果和海鮮兩者沖突嗎?一起吃的話有沒有事情呢?下面我們來一起介紹下!

蘋果和海鮮能一起吃嗎?蘋果和海鮮一起吃會怎么樣

蘋果和海鮮能一起吃嗎

1、蘋果不宜與海鮮同食

蘋果中含有鞣酸,與海鮮同食不僅降低海味蛋白質的營養(yǎng)價值,還易發(fā)生腹痛、惡心、嘔吐等。同理,其他含鞣酸多的水果,如草莓、楊梅、柿子、石榴、檸檬、葡萄、酸柚等,都不宜與海鮮同食。

蘋果的營養(yǎng)很豐富,吃蘋果時要細嚼慢咽,這樣不僅有利于消化,還能防病抗癌。

2、吃蘋果別啃蘋果核

蘋果核含有少量有害物質——氫氰酸。氫氰酸大量沉積在身體,會導致頭暈、頭痛、呼吸速率加快等癥狀,嚴重時可能出現昏迷。

但也不必過分擔心,蘋果中的氫氰酸主要存在于果核,果肉里并沒有。需要提醒的是:吃蘋果時習慣啃到果核,雖不會馬上導致中毒,但長期這樣吃,的確對健康不利。

3、小心打蠟蘋果

許多蘋果在生長過程中,過量使用催長素、催紅素、膨大素,或者存放中過量使用防腐劑,甚至出售中也使用著色劑、打蠟、漂白染色等,借此滿足消費者“以貌取果”的心理,這些有毒水果已經成為嚴重威脅人們健康的公害。

蘋果和海鮮能一起吃嗎?蘋果和海鮮一起吃會怎么樣

蘋果價值

其實單獨吃蘋果對健康帶來的好處有很多,具有清潔牙齒、提高免疫力、減肥、美容護膚、增強記憶力、寧心靜氣、安神、降膽固醇、補氣養(yǎng)血、補腦、保護心血管、瘦身、促進消化、愉悅心情、潤腸通便等功效,適當食用還可以治療或緩解貧血、記憶力減退、消化不良、氣血不足、失眠、高膽固醇癥、便秘、抑郁癥、神經衰弱、情緒不暢、動脈硬化、肥胖、心煩氣躁等不適病癥。

蘋果須知

吃蘋果雖然對健康有很多的好處,但是在飲食方面也有許多要注意的地方,否則也會對健康造成危害。晚上不宜吃蘋果,因為由于人體晚上代謝的影響,會導致蘋果的營養(yǎng)流失,從而導致蘋果失去價值。蘋果不宜與海鮮、牛奶等食物一同食用,由于蘋果中含有較多的鞣酸,一同食用會導致蛋白質發(fā)生沉淀,這不僅會導致蛋白質的價值降低,而且還容易引起腸胃不適。吃蘋果的時候不宜食用蘋果核,其中含有微量的氰化物,食用后雖然對健康并無較大影響,但是也會對健康造成不利影響。剛吃完飯不宜吃蘋果,由于蘋果中的營養(yǎng)成分影響,會對消化系統(tǒng)產生很多不利影響,容易引起消化不良。

海鮮須知

海鮮的種類很多,不同的海鮮營養(yǎng)價值是有差異的。但是吃海鮮時有許多要注意的地方,海鮮中通常都含有較多的蛋白質,因此不可與含有酸性物質的食物一同食用,大部分水果都不可同食,否則很容易一起腸胃不會。而且酸性物質還會阻礙人體吸收礦物質成分,從而會導致海鮮的營養(yǎng)價值降低。海鮮中也可能存在寄生蟲,因此不宜生吃海鮮,需要經過消毒處理或高溫烹飪后才適合食用。海鮮中的蛋白質人體不宜消化,因此不可一次性食用過多,以免引起消化不利等不適癥狀。

蘋果和海鮮能一起吃嗎?蘋果和海鮮一起吃會怎么樣

吃海鮮注意事項

1海鮮水果別同吃會腹痛

魚、蝦、蟹等海產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(鈣食品)等營養(yǎng)素。而水果中含有較多的鞣酸,如果吃完海產品后,馬上吃水果,不但影響人體對蛋白質的吸收,海鮮中的鈣還會與水果中的鞣酸相結合,形成難溶的鈣,會對胃腸道產生刺激,甚至引起腹痛、惡心、嘔吐等癥狀。最好間隔2小時以上再吃。

2吃海鮮后若喝茶長結石

吃完海鮮不宜喝茶的道理與不宜吃水果的原因類似。因為茶葉中也含有鞣酸,同樣能與海鮮中的鈣形成難溶的鈣。在食用海鮮前或后吃海鮮,都會增加鈣與鞣酸相結合的機會。因此,在吃海鮮時最好別喝茶。同理,也是最好間隔2小時以上。

3海鮮煮不熟含有細菌

海鮮中的病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等,耐熱性比較強,80℃以上才能殺滅。除了水中帶來的細菌之外,海鮮中還可能存在寄生蟲卵以及加工帶來的病菌和病毒污染。一般來說,在沸水中煮4-5分鐘才算徹底殺菌。因此,在吃“醉蟹”、“生海膽”、“醬油(油食品)腌海鮮”之類不加熱烹調的海鮮一定要慎重,吃生魚片的時候也要保證魚的新鮮和衛(wèi)生。

5H跟帖

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,并不表明5h立場。

猜你喜歡

二維碼

網站簡介|網絡營銷|法律聲明|友情鏈接|聯系我們|意見反饋 Copyright ? 2012 - 2015 5h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5號健康網版權所有 鄂ICP備15005143號-3
提示:本站信息僅供參考,不能作為診斷及醫(yī)療的依據;請謹慎參閱,本站不承擔由此引起的法律責任。本網站敬告網民:身體若有不適,請及時到醫(yī)院就診。
所有文章來自互聯網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